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权衡利弊,量体裁衣”/关于老年糖尿病血糖管理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3-11-20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500

老年糖尿病人群增长迅速,成为糖尿病主流人群。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罹患糖尿病约30%。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高龄、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病人死亡率显著增加。科学监测和控制血糖水平,不仅能延长病人寿命,还可大大减少失明、残疾、认知障碍等发生,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那么,对于老年糖友,血糖监测指标有哪些?如何监测呢?血糖控制在多少是合适的呢?

一、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3种。根据血糖控制的好坏程度来分,可把老年糖友血糖控制标准分为以下三类(来源于2022年版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

1-231120144442230.png

第一种(良好控制标准)

主要目标是预防并发症发生。具体血糖控制标准参考如下。适用于新发、病程短、自我管理能力强、就医条件好的糖友,比如,应用胰岛素促泌剂或胰岛素促进血糖达标时,大部分时间也能规避低血糖发生风险。    

表1  良好血糖控制标准

1-23112014454U41.png


第二种(中间过渡阶段)

主要目标是减缓并发症进展。血糖控制标准可参考表2。适用于预期生存期大于5年、中等程度并发症及伴发疾病,有低血糖发生风险,应用胰岛素促泌剂类降糖药物或以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为主、自我管理能力欠佳的老年糖友。

表2  中间过渡阶段的血糖控制标准

1-231120144625S8.png

第三种(可接受标准)

主要是避免严重高血糖(空腹血糖>16.7mmol/L)引发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难治性感染等情况发生。可接受血糖控制标准如下。适用于预期寿命小于5年、患有影响寿命的疾病、曾经发生过严重低血糖、现在反复合并感染、急性心脑血管病变、急性病入院治疗期间,并且完全丧失自我管理能力、缺少良好护理条件的老年糖友。

表3  可接受血糖控制标准 

1-231120144Gc37.png


二、血糖控制新标准——目标葡萄糖范围内时间(TIR)

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2020年新版糖尿病指南》中指出,“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me in range, TIR)”成为血糖控制评估标准之一,可看出患者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详细情况。即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或指在24小时中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长。按目前《指南》要求,老年糖友的TIR需要大于50%。除了对葡萄糖目标范围有要求外,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大于13.9mmol/L)不超过10%,而低血糖的发生概率要求更严格,小于3.9mmol/L时间尽量不要超过1%。老年糖友在日常血糖控制时,尤其要关注自己是否发生了低血糖,因为老年糖友易出现隐匿性低血糖,即无症状、非特异神经症状(言语不当、思维混乱、行为怪异)或直接进入低血糖昏迷。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病变的老年糖友,则有低血糖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死,甚至死亡的可能,反复发生低血糖可增加认知障碍和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影响心理健康,增加跌倒风险。

1-231120144Z6339.png

老年糖友还可通过最新技术-预警式持续葡萄糖血糖监测系统(GC)来了解血糖变化情况。不管是住院还是门诊患者,均可通过安装GC,享受内分科医生及护士延伸服务,及时调整降糖方案,促进血糖达标。TIR指标监测能让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有充分、精确的掌控。已证实每日血糖波动与心血管病变相关。通过TIR监测,预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大血管病变和死亡风险,对于预防合并症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31120144929300.png

三、血糖监测频率及意义

血糖监测以三餐前(空腹)、餐后2h及晚睡前的7点血糖为标准模式,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需求,“7点血糖”可采取多种组合,具体如下:    

表4 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不同模式及监测意义

1-231120145039421.png

1-231120145453328.png

无论是专业医务人员协助的连续血糖监测,还是患者自己监测的指血,科学管理都有助于促进血糖控制达标。对于监测结果的关注,还应特别警惕低血糖。血糖小于3.9mmol/L但不低于3.0mmol/L为1级低血糖;小于3.0mmol/L为2级低血糖;3级低血糖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所有低血糖均需要紧急处理,并尽量避免发生。

老年糖友血糖管理,需要权衡利弊,量体裁衣。此外,还应积极配合生活方式,科学用药,努力使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减少并发症发生或进展,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