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5-04-16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23
引言:从鼻饲管到一碗热粥的故事
“李叔叔颤抖的手终于稳稳握住汤匙时,病房里响起了久违的掌声。当温热的米粥滑过他曾经僵硬的咽喉,这位因脑梗失去吞咽功能的老人,眼角泛起了泪光。三个月前,他连吞咽口水都会呛咳不止,如今竟能自主吃完一碗家常粥--这个奇迹的诞生,归功于一项名为导管球囊扩张术的康复技术。”
一、重新定义生命质量:导管球囊扩张术的突破性革新
这是一种通过机械扩张与神经调控改善吞咽功能的技术。护士将导管(12-14号导尿管)经口腔插入食道,通过分级注水扩张狭窄的环咽肌(咽喉与食道交界处的“阀门”),从而恢复食物通过的能力。
原理揭秘:
1. 机械扩张:球囊膨胀时,物理性牵拉环咽肌,扩大其直径,缓解狭窄;
2. 神经激活:扩张压力刺激大脑皮层,重新唤醒吞咽反射的神经通路。
3. 技术优势:微创、无需开刀,患者耐受性高,且能通过激活神经功能实现长期改善。
二、哪些人适合这项技术?
(一)适用人群:
1. 神经损伤患者:如脑卒中、脑外伤、放射性脑病导致的环咽肌失弛缓(“阀门”无法正常打开);
2.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疗后瘢痕增生或术后肌肉纤维化引发的吞咽困难;
3. 食管狭窄患者:先天性狭窄或术后吻合口狭窄。
(二)禁忌人群:严重心脏病、呼吸衰竭、食管黏膜破损或急性感染期患者需谨慎。
三、操作全流程:专业与温度并存
(一)治疗前评估:
1. 吞咽造影检查:通过X光动态观察吞咽过程,明确狭窄部位(评估“金标准”);
2. 喉镜检查:观察咽喉结构,排除黏膜损伤风险。
(二)操作步骤:
1. 导管插入:经口腔轻柔置入导管,球囊定位至环咽肌;
2. 分级注水:从3-5ml开始逐步增加水量,每次扩张持续1-2分钟,重复3-5次;
3. 动态调整:根据患者耐受度,选择被动扩张(完全依赖球囊)或主动扩张(配合患者吞咽动作);
4. 锻炼咽缩肌力量:主动吞咽带有球囊的导管,锻炼吞咽的协调性和咽缩肌的力量。
(三)治疗后观察:口腔黏膜情况,痰液有无血丝,声音有无嘶哑等,定期评估患者的吞咽情况。
四、风险防控:科学治疗更安心
(一)可能风险:轻微出血或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5%,通常可自愈;
(二)罕见并发症:食管穿孔(严格操作下风险极低)。
(三)安全守则:
1.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可显著降低风险;
2. 治疗后密切观察:若出现胸痛、发热等异常,及时汇报;
3. 配合康复训练:如舌肌运动、门德尔松手法(手动辅助喉部上抬)巩固疗效。
五、家庭护理:让康复护理延续到餐桌
(一)饮食管理:
1. 初期:选择稠度适中的食物(如米糊、鸡蛋羹),避免流质引发呛咳;
2. 进阶:逐步增加食物硬度,如软米饭、烂面条、煮烂的蔬菜。
(二)进食技巧:
1. 姿势:坐直身体,头部稍前倾,减少误吸风险;
2. 一口量:宜小口(3-5ml)开始进食,充分咀嚼,吞咽后确认无残留;
3. 代偿吞咽:采用吞咽与空吞咽、侧方吞咽、低头吞咽等方法;
4. 心理支持:鼓励患者参与家庭聚餐,用彩色餐具增强食欲,减轻焦虑。
六、技术发展
导管球囊扩张术自2005年由中山大学窦祖林教授团队率先应用于临床后,目前该技术成熟、安全性高,在临床广泛使用。
结束语:每一口食物都是生命的馈赠
“当李叔叔咬下康复后第一口苹果时,清脆的声响成了病房里最动人的乐章。导管球囊扩张术不仅重建了生理功能,更修复了患者作为'食者'的尊严--这种让生命重归烟火气的医学突破,正在改写无数吞咽障碍患者的人生剧本。”科学治疗,让每一口呼吸与吞咽都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