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告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5-10-16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41
“护士,我爸手术后一直发高烧,体温在39℃左右持续不退!吃了退烧药、打了退烧针也没用……”凌晨,神经外科病房里,许先生的女儿红着眼眶拿着体温表抽泣着。值班医生看了眼监护仪和头颅CT报告,一边调整冰袋位置,一边解释:“这不是普通的感染性发烧,是中枢性高热,得用神经外科的‘专属降温法’。”
为什么说脑手术后的持续高热不是普通发烧? 人的体温由下丘脑“精准调控”,它像一台智能恒温器,通过调节血管收缩、出汗等方式维持36.5-37.5℃的平衡。但脑出血、脑肿瘤术后或严重脑外伤时,病灶可能直接压迫或损伤下丘脑,导致这台“恒温器”失灵。此时,身体失去了“散热指令”,体温会像脱缰的野马,轻则38.5℃,重则突破40℃,而且吃退烧药、抗生素往往“无效”。 退烧药不管用?物理降温才是“主力”
普通发烧多由细菌、病毒引起,退烧药可“通知”体温调回正常;但中枢性高热是“硬件故障”,药物无法修复受损的下丘脑,这时候,物理降温才是关键!
温水擦浴 用32-34℃的温水浸湿毛巾,擦拭患者全身(避开胸口、腹部,防止反射性心跳减慢)。擦浴时力度轻柔,重点搓揉手心、脚心、肘窝等部位,加速散热。 冰袋降温 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冻伤),重点敷颈部、腋窝、腹股沟这些大血管流经的“散热高速路”,能快速带走热量。每次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再重复,避免局部冻伤。 冰毯降温 冰毯是神经外科的“控温神器”。冰毯内的低温液体持续循环,与患者皮肤接触后,热量从体温较高的身体传递到低温的冰毯表面,从而快速降低体温。相比传统冰袋,冰毯覆盖面积大,降温更均匀,且能长时间维持低温环境,适合需要持续控温的患者。 将房间温度调至22-24℃,给患者穿宽松棉质衣物,及时更换汗湿的床单,保持皮肤干爽能提升散热效率。
降温的同时必须“揪出”病因
物理降温只能“治标”,找到体温失控的根源才能“治本”。医生会立刻安排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脑内出血、大面积水肿或感染。如果是血肿压迫,可能需要二次手术清除;如果是水肿加重,会用甘露醇快速脱水;若合并感染,则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中枢性高热拖不得!体温每升高1℃,脑代谢就增加10%,可能加重脑损伤。如发现患者术后体温>38.5℃且持续不退、伴随意识模糊加重或肢体抽搐时,别犹豫,立刻联系医生!早干预、精准处理,才能帮患者闯过“发热关”,为后续康复争取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