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孩子好好地突然不舒服、不愿上学,是怎么了?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1-03-15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852

 一开学,原本好好的孩子,有的孩子会出现各种躯体不舒服,头痛、恶心、呕吐,肚子痛,家长们都急的团团转,立即带孩子去综合性医院就诊,但是检查下来一切都没问题。还有的孩子会出现发脾气,哭闹,不愿上学,甚至整日睡觉,家长也是煞费苦心,想尽一切办法去哄孩子,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去上学。很多家长们就会烦恼,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好好的去上学,我家的孩子怎么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很多孩子可能是出现了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

孩子在适应一个新环境时都会出现一些情绪波动,有的孩子能很好的适应,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适应良好,但有些孩子情绪波动的时间长,程度重,超过了自己的调节能力,就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症状,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学习。

儿童少年期情绪障碍是一组特发于儿童少年期,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因素,表现为焦虑或恐惧情绪的精神障碍。孩子自身感到痛苦或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病程多呈短暂性,与成人期神经症无内在联系或连续性。国内调查显示各类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为17.7%。女性较男性为多,城市患病率高于农村。






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1、遗传易感素质
有部分家长有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疾病,在没有良好的引导教养下,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2、幼儿期养成的胆怯、敏感或过分依赖的习惯
所谓“三岁看老”,孩子在幼儿期的一些不良习惯如过分依赖他人,不与人交往等,没有及时纠正引导,到了儿童少年期就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正所谓言传身教,父母的不良榜样,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平时家长在生活中表现出来很多不良的行为方式,情感表达,如过于焦虑,遇事易冲动发脾气,也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遇到问题就以各种不良的行为、情绪方式来应对。
4、躯体疾病及精神刺激
部分孩子在患有躯体疾病或者受到较大的外界精神刺激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问题。






常见症状表现



  1、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

儿童与他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产生过度焦虑情绪,依恋对象多是孩子的母亲,也可是祖父母、父亲、其他抚养者或照管者。多起病于6岁以前,主要表现为与其亲人离别时出现过分地焦虑、惊恐不安,担心亲人可能遭受意外,或害怕他们一去不复返;过分担心当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自己会走失、或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后果;或因害怕分离而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也可表现为在分离时或分离后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或烦躁不安、发脾气、哭喊、痛苦、淡漠、社会性退缩等症状。孩子在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的情况下不外出活动,晚上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不愿意上床就寝,或反复出现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以致多次惊醒。

2、儿童恐怖症 

指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特定的异常恐惧情绪。表现为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和情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如乘坐地铁、公交时会感到胸闷、心慌、喘不上气,甚至有晕倒的感觉,出现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

3、儿童社交焦虑障碍 

指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在新环境中,或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持续性紧张不安、过分害羞,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进入新环境时过分纠缠父母、尾随父母、与父母寸步不离,或哭喊、发脾气、不语、退缩、冷漠。但是病人与家人或熟悉者在一起社交关系良好。








治疗原则与预后


以心理治疗为主,配合短期使用小剂量抗焦虑药或抗抑郁剂。

1、心理治疗  

根据孩子发病因素和症状特征,采取相应的心理治疗。主要心理治疗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和行为疗法。在治疗中要耐心教育指导,帮助孩子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同时家长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父母尽量给予更多的感情交流和支持,以减少对孩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

2、药物治疗  

常选用抗焦虑药,如地西泮、艾司唑仑等,也可选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如多塞平、米帕明等。病情缓解后逐渐减少药物剂量,酌情停药,一般不需要长期用药。

多数病人病程短暂,不会持续到成人期,预后良好。








教养小技巧



1、创造良好的环境  

尽量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防止过多的环境变迁与刺激,对环境中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前告诉孩子。与学校联系,了解孩子是否存在学习困难、怕考试等问题,取得校方的理解,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可能解除孩子精神压力,促进孩子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2、增进心灵沟通

以耐心、关爱、理解及温和的态度接触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交朋友,使其愿意倾诉自己的痛苦与烦恼。耐心倾听孩子诉说自己的内心体验,对他们的痛苦表示同情和理解,指导他们如何去适应环境,增强克服情绪障碍的信心。

3、学习健康知识  

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学习有关儿童精神卫生知识,不要以离别要挟孩子,避免打骂和责怪。对孩子的微小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锻炼孩子的独立社交能力,切忌过分溺爱或恐吓。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交谈,从小送幼儿园,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不要在他人面前训斥孩子,以免增加逆反心理。切忌将孩子独自关闭在家中与社会隔绝。

教会家属用药知识,随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三餐规律,营养均衡,适量运动,规律睡眠,劳逸结合,学习娱乐合理安排,有个良好健康的体魄。

4、必要时及时专科医院就诊

根据专家意见合理用药,结合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