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直面来自星星的孩子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1-05-11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895


星星的妈妈很苦恼,总觉得星星从小就和其他小孩不一样,几个月大的时候,抱他,他都不看妈妈,平时妈妈叫星星,他也不理睬,妈妈想尽办法逗星星开心,还找了同龄的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可是星星总是没什么反应,也不和小朋友玩。有时,星星要喝水,他不说话,只是看着水杯或者抓住妈妈的手放到饮水机上,眼睛也不看妈妈。最担心的是,星星目前快3岁了,仍然只会叫爸爸、妈妈,老家来的奶奶安慰妈妈说贵人语迟。星星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对小汽车很感兴趣,经常把小汽车整齐的排好队,谁要是把小汽车弄乱了,他就哭闹不停,再次把汽车排好。妈妈带星星去儿童医院检查,星星被诊断为孤独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闭症


什么是自闭症?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有哪些表现呢?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简称孤独症,是一种出现在儿童早期的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或活动范围狭窄,以及重复刻板行为。其中,最常见的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就是缺乏眼神的交流;大部分自闭症儿童会经常重复做一件事情,比如转圈,也有些孩子对某样事物迷之热爱,这种热爱与该年龄段的同龄人所关注的不一样,比如像三四岁的小男孩,都喜欢变形金刚、小汽车等玩具,但是自闭症儿童可能就喜欢一片树叶,一块石头,而且一直盯着这些东西玩半天。


为什么会得孤独症呢?

目前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是与遗传因素有关,也有可能是生期因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有关。

如果确诊了孤独症的孩子,该怎么办呢?


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儿童,康复训练目前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干预措施,孩子年龄越小,神经发育的可塑性越强,干预效果越好。所以,一旦发现孩子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问题,要立即到有资质的康复训练机构进行康复训练。部分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或冲动行为时,医生也可能会使用精神类药物来改善。


在家庭生活中对自闭症的孩子要注意些什么呢?





情绪调整   






1. 要处理好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指责,不说教,要轻轻拥抱孩子,抚摸他的背,告诉他,妈妈在这里,或者爸爸在这里。

2.通过讲图画书,描述故事书里主人公的行为和情绪,帮助孩子建立行为和情绪的联系。
3.在生活中,孩子如果情绪失控,可以暂时将他带离所处的环境,待发泄完情绪,逐渐平静下来后,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并告诉他下一次应该怎么做。还可以通过讲绘本的形式,和孩子一起探讨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可以运用除口头语言之外的表达方式来交流沟通,比如手语、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和使用图片交流系统(PECs)来辅助沟通。将这些有含义的图片展现在一个平面里,在需要时可以灵活添加。使用这种沟通方式不会影响孩子正常的语言交流,可以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词汇量,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掌握家庭训练的方法




  

 营造孩子喜欢的环境,或制造自闭症儿童需要别人协助的情景,引发他自行跟别人沟通,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和他人沟通的技巧,比如接听电话等。逐渐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亲近,父母观察自闭症儿童较容易与哪些人接触及接触身体的部位是哪些,然后让儿童慢慢适应,再逐渐接触不同的人及身体的不同部位。

亦可观察儿童较容易接受什么物件,并由这些物件开始进行训练,当他完全接纳后,便逐渐让他接触至其他物体。可以让孩子玩操作物件的游戏:摇木马、推车。增强遵从简单的游戏规则的意识:轮候推车、叠积木、捉迷藏。参与假想式游戏:协助照顾洋娃娃的日常起居、假装手偶作对话、儿童自行扮演另一人物或物件(扮医生、扮树)或是演出简单的短剧。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在指示下协助父母做简单的工作(丢废纸),进而按口头、标志或文字批示完成一连串工作(收拾玩具、抹桌子、摆放食具等)。





强化目标行为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留孩子一个人冷静下来,不给予回应。当孩子的目标行为出现后,父母要给予强化。以下有4种具体的对儿童行为干预比较有效的强化物:

1.奖励孩子一定时间玩他喜欢的游戏;

2. 奖励孩子喜欢的物品;

3.给予孩子关注;

4. 给予孩子停止做某事的权利和机会。

每年的4月2日为“世界孤独症日”,今年4月2日是第14个“世界孤独症日”。有这样一些孩子,听力没问题,却对外界充耳不闻;视力没问题,对周围视而不见;声带也没问题,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美丽而孤独,他们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沉默寡言,却同样有着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无论你们来自哪个星球,都希望我们能够共享同一片蓝天,用我们特别的爱去呵护特别的你!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