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护理科普

不能被忽略的成长困境/直面青少年情绪障碍

信息来源: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2021-07-19作者:苏小护浏览次数:812

前段时间成都某中学青少年坠楼身亡事件的发生,再次将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推到社会公众面前。纵观近几年的社会新闻,可以发现青少年厌学、校园霸凌、自杀自伤事件频发,究竟是什么因让冲动暴力、抑郁消沉、悲观厌世占据青少年的情绪作为家长、教育机构该如何识别并且帮助他们应对这些负性情绪呢?

焦虑抑郁情绪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情绪障碍。WHO的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全球青少年第三大死因。我国约有三千万青少年儿童受到各种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困扰。一项针对12~19岁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我国,学生群体中,自杀意念的终身发生率为17.6%,自杀、自杀企图的终身发生率为3.2%。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无忧无虑,他们的童年、青少年生活中也充满了成年人容易忽视的苦恼与不安。

    容易造成青少年儿童出现情绪问题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不适当的教养方式、压力应激事件等。现有研究表明,抑郁具有遗传易感性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这表示,伴随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更有可能成为孩子抑郁和维持抑郁的重要环境。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过度保护、高水平控制、过度亲近行为则容易加重青少年儿童的焦虑情绪。此外,因为青少年儿童心理发育不完善,因而在处理学习压力、网络霸凌、人际关系紧张等应激事件时缺乏相应技巧,也容易加重抑郁情绪。由此要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需要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共同着手。

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有限,有时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心境,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的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变化。

●比如孩子出现烦躁不安、整日紧张、无法放松的表现,同时伴有容易发脾气、苦恼;

常感到疲倦、筋疲力尽;

担心学业失败或交友遭到拒绝;

肌肉紧张感;

食欲缺乏或伴有其他躯体不适;

眠紊乱、失眠、易醒等;

明知道焦虑不好,但自己控制不了时,这可能意味着可能孩子出现了焦虑障碍。孩子如果表现出失去往日的兴趣和欢乐,言语和活动减少,常感到“没意思”、“没劲”、“精力不足”,出现“不如死了好”的念头,甚至会出现自伤和自杀行为,年幼的孩子表现出食欲低下、体重减轻、时常哭泣而不易接受安抚、睡眠不安时,家长更要警惕孩子是否出现了抑郁障碍。

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了解孩子,很多情况下,父母是被学校告知孩子的心理测评有抑郁焦虑倾向或者孩子出现了自伤、易发脾气、厌学行为后父母才意识到孩子需要心理干预。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在孩子心理健康发育的引导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会使孩子建立起对初始接触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为孩子与他人顺利交往提供保证,反之则会让孩子形成一种孤僻、无助的性格,进而产生心理异常。情绪障碍孩子的家庭有一些共性表现,比如父亲的教养方式过于严厉、高惩罚、低情感温暖、缺乏爱与支持,母亲的教养则过分保护,让孩子失去独立及权利意识发展,逐渐萌生自卑感。因此采用正性教养方式,多给孩子支持、认可、鼓励、高水平情感温暖,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青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三项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而学校是后两者的主要发展场所,同时,学习压力、被批评、同伴关系紧张是青少年儿童的主要压力应激事件。从临床中我们发现许多的青少年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现者是学校的心理健康老师,这意味着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机构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帮助学生的成长,也能对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孩子及早干预,让孩子在除了家庭以外有更多的支持系统可以利用。

孩子是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成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一个包容理解、充满信任的家庭中成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出积极独立的性格;作为教育机构,除了传授知识之外,也要为孩子的心理成长保驾护航,重视校园霸凌、学习压力过大等现象,减少此类应激事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尽早干预,依然能让孩子重塑信心,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广济医院

组稿|

苏州市护理学会

护理管理专委会